立春,為二十四節(jié)氣之首。立,是“開始”之意;春,代表著溫暖、生長。
二十四節(jié)氣最初是依據“斗轉星移”制定,當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寅位時為立春?,F行是依據太陽黃經度數定節(jié)氣,當太陽到達黃經315°時為立春,于每年公歷2月3-5日交節(jié)。
立春乃萬物起始、一切更生之義也,意味著新的一個輪回已開啟。在傳統(tǒng)觀念中,立春有吉祥的涵義。
立春標志著萬物閉藏的冬季已過去,開始進入風和日暖、萬物生長的春季。
在自然界,立春最顯著的特點就是萬物開始有復蘇的跡象。
由于我國幅員遼闊,南北跨度大,各地自然節(jié)律不一,“立春”對于很多地區(qū)來講只是入春天的前奏,萬物尚未復蘇,還處于萬物閉藏的冬天。
立春,為廿四節(jié)氣之首,又名正月節(jié)、歲節(jié)、改歲、歲旦等。
在自然界,立春最顯著的特點就是萬物開始有復蘇的跡象。立春乃萬物起始、一切更生之義也,意味著新的一個輪回已開啟。
立春即春季的開始,時序進入春季。此時雖依然春寒料峭,但寒冬已盡,春回大地,萬物復蘇,大自然生機勃發(fā)。所以古人重視立春,在古時有迎春之儀。
◆◆◆◆◆
明代作品《群芳譜》對立春解釋為:“立,始建也。春氣始而建立也?!?/p>
《立春》詩云:“東風帶雨逐西風,大地陽和暖氣生。
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:“立春,正月節(jié);立,建始也;五行之氣往者過來者續(xù)于此;而春木之氣始至,故謂之立也;立夏、秋、冬同。”
立春為“四立”之一,古代“四立”,指春、夏、秋、冬四季開始,其農業(yè)意義為“春種、夏長、秋收、冬藏”。
迎春是立春的重要活動,事先必須做好準備,進行預演,俗稱演春。然后才能在立春那天正式迎春。
迎春是在立春前一日進行的,目的是把春天和句芒神接回來。
糊春牛這項風俗活動是在立春前開始進行的,按傳統(tǒng)的作法,由縣政府(縣衙)聘請紙扎能手好匠,于立春前到縣城聚會,精心制作春牛圖像。
一般用竹篾綁成牛的骨架,用春木做腿,再糊上紙,涂上顏料,一個牛的形象就制作成功了。
鞭春即打春牛,亦稱“鞭春?!薄氨尥僚!?,立春日將泥塑春牛打碎,這是農耕文明時代的遺風。
通過打春牛之俗,提醒農人,春天已到,應該不違農時,及時播種谷物,祈愿一年五谷豐登,國泰民安。鞭春之俗與祈求豐收相關,是一項較為古老之節(jié)俗 。
文字:網絡,使用時請?zhí)鎿Q
圖片:unsplash(可商用)
貼紙與樣式:135編輯器(可商用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