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是中國政府設立的紀念日,以國家公祭的方式,祭奠在南京大屠殺中死亡的30多萬同胞。自2014年起,每年12月13日在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儀式主會場下半旗。
2014年2月27日,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七次會議通過決定,以立法形式將12月13日設立為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。決議的通過,使得對南京大屠殺遇難者的紀念上升為國家層面,表明了中國人民反對侵略戰(zhàn)爭、捍衛(wèi)人類尊嚴、維護世界和平的堅定立場。
南京大屠殺慘案鐵證如山、不容篡改。為南京大屠殺死難者舉行公祭儀式,是要喚起每一個善良的人們對和平的向往和堅守,而不是要延續(xù)仇恨。
中國人民要莊嚴昭告國際社會:今天的中國,是世界和平的堅決倡導者和有力捍衛(wèi)者,中國人民將堅定不移維護人類和平與發(fā)展的崇高事業(yè),愿同各國人民真誠團結(jié)起來,為建設一個持久和平、共同繁榮的世界而攜手努力。
設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,在國家層面舉行公祭活動和相關紀念活動,是為了悼念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和所有在日本帝國主義侵華戰(zhàn)爭期間慘遭日本侵略者殺戮的死難同胞,揭露日本侵略者的戰(zhàn)爭罪行,牢記侵略戰(zhàn)爭給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造成的深重災難,表明中國人民反對侵略戰(zhàn)爭、捍衛(wèi)人類尊嚴、維護世界和平的堅定立場。
任何歷史都是現(xiàn)代史,都對現(xiàn)實有著巨大的警鑒價值,而對歷史銘記,就是樹起了一面鏡子,無論是對企圖顛覆歷史的人,還是渴望和平的人,都需要這個鏡子隨時折射提示。
從這個角度上說,中國的“國家公祭”,小而言之是中國人對自己同胞的記憶、緬懷,是對國人應有歷史價值觀的培養(yǎng);大而言之,是中國人在替世界保留的一份珍貴遺產(chǎn),是中國人就此確立與國際社會相處的尊嚴方式。
公祭活動舉辦所在地點為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。公祭活動通常包括下列環(huán)節(jié):
●國旗下半旗;
●全場向南京大屠殺死難者默哀;
●拉響防空警報,汽車停駛鳴笛,行人就地默哀;
●在《國家公祭獻曲》的旋律中,儀仗大隊禮兵將花圈敬獻于公祭臺上;
●伴隨著深沉的鐘聲,和平鴿展翅高飛。
為南京大屠殺死難者舉行公祭儀式,是要喚起每一個善良的人們對和平的向往和堅守,而不是要延續(xù)仇恨。中國人民要莊嚴昭告國際社會:今天的中國,是世界和平的堅決倡導者和有力捍衛(wèi)者,中國人民將堅定不移維護人類和平與發(fā)展的崇高事業(yè),愿同各國人民真誠團結(jié)起來,為建設一個持久和平、共同繁榮的世界而攜手努力。
文字:摘抄百度百科/僅做展位,使用請?zhí)鎿Q
https:
貼紙+排版:筆格設計、135編輯器
字體:頭圖數(shù)字1937.1213為阿里巴巴惠普體,可商用,不可編輯修改
圖片:來源135攝影圖/ID:63378、ID:6337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