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深度工作”時間,決定成就大小

人人都知道,協(xié)同工作是無法放棄的,你也要跟別的同事交流工作信息,難道只許你打擾別人工作,不許別人打擾你?而且,在集體討論中,常常有大量靈感被碰撞出來,好過一個人封門造車。所以應該如何解決呢?


文: 人神共奮
來源:人神共奮(ID:tongyipaocha)


有一種團隊氣氛,其實是在扼殺員工創(chuàng)造力


-1-

都別煩我,我想靜靜


你有沒有遇到過這種情況:你在全神貫注思考一份琢磨了很久的方案,忽然一個靈感閃過你的大腦,這正是你苦苦等待的結果,你的大腦立刻開啟了“思如泉涌”模式,只恨自己狂敲鍵盤的速度達不到每分鐘一千字。


忽然,一個甜美的聲音打斷了你的思緒,原來是新來的小妹,問你一份資料的情況。好吧,看在你還算有禮貌的份上,趕緊糊弄過去趕緊滾蛋。


五分鐘后,你回到了自己的工作上,趕緊“打撈”有點變模糊的思路。


就在你再次進入狀態(tài)時,項目經(jīng)理在會議室一聲:開——會——啦——,大家收拾東西進——來——啊——


想象中的你,一記左勾拳,塞進他的大嘴巴里;可現(xiàn)實中的你,只能罵罵咧咧地地關上筆記本,拿起會議筆記本。


整個會議中,你的大腦一會兒想到剛才的想法,一會兒又被大家的討論所吸引,到最后全部混成了一桶漿糊。


雖然當天你加班到十二點,“打撈”了一堆想法的“尸骸”,但你能肯定,一些關鍵想法再也找不回來了。


你覺得如果當時不被打斷,方案會更好,但經(jīng)理并不這么想。他覺得你的方案還不錯,肯定是那個會議上的團隊討論激發(fā)了你的靈感——這就是協(xié)同工作,團隊精神啊。


管理學家也注意到了這種辦公室里常見的矛盾,稱之為“協(xié)同過度”。


它是指個人工作需要的安靜環(huán)境與團隊合作需要的討論氛圍,產(chǎn)生了沖突,特別是一些需要深度思考的工作,哪怕幾分鐘的打擾,都會大大降低思考的質(zhì)量。


-2-

協(xié)同工作是件好事,但成本更高


心理學家發(fā)現(xiàn),人在一項任務沒有結束,馬上進入另一項任務時,會出現(xiàn)“注意力殘留”的現(xiàn)象——就是你在會議室的那種狀態(tài)——結果是一項工作都處理不好。


人是天生的“單任務系統(tǒng)”,很多研究表明,同時處理多重任務的總完成時間和質(zhì)量,明顯低于完成一項任務再繼續(xù)下一項的“單任務模式”。


以前有人統(tǒng)計過,一家中型企業(yè),花在每封郵件上的人力成本平均約為95美分?,F(xiàn)在即時通訊更發(fā)達了,各種溝通也比電子郵件時代更頻率——包括那些毫無意義的溝通,如果不加限制,員工在溝通上浪費的時間成本會遠遠超過溝通方便帶來的收益。


典型的例子是,在創(chuàng)意設計、程序開發(fā)、產(chǎn)品研發(fā)一類的知識服務行業(yè),那些經(jīng)常加班的人,并不僅僅是工作多時間緊,他們常常是白天要應付各種討論、會議、溝通和各種協(xié)同性的日常事務,只有下班后,才能不受打擾地工作一整段時間。


更糟糕的是,一些極其復雜或者創(chuàng)新的工作,需要員工進入“深度工作”的“心流(Mental flow)”狀態(tài)中,這是一種類似于打游戲時注意力高度集中時的狀態(tài)。


而“深度工作”的四要素中,除了需要“一項有挑戰(zhàn)性的工作”、“一個富有激勵的目標”之外,更需要“一段完全不能被打擾的時間”,和“一種完全自主控制的狀態(tài)”——后者在大部分團隊中,比“升職加薪”還難。


當然,人人都知道,協(xié)同工作是無法放棄的,你也要跟別的同事交流工作信息,難道只許你打擾別人工作,不許別人打擾你?而且,在集體討論中,常常有大量靈感被碰撞出來,好過一個人封門造車。


如果管理能力達到了相當?shù)乃疁?,團隊作業(yè)的效果完全可以超過明星員工的單兵作戰(zhàn)。但現(xiàn)實是,員工們都心知肚明,大部分的協(xié)同工作狀態(tài),不過是員工做給管理者看的樣子罷了。


 

-3-

這樣的團隊氣氛,其實是在扼殺員工創(chuàng)造力


有一個辦公室里的規(guī)律:能力弱的員工,往往更喜歡做那些簡單但顯眼的工作,整天在領導面前忙來忙去;只有能力強的員工,才敢于做那些看不出是思考還是發(fā)呆的“深度工作”。


大部分團隊中,那些熱衷于跟別人協(xié)作(不管是幫助別人,還是請求別人幫助)的員工,跟那些工作業(yè)績最好的核心員工,通常是兩撥人。但在領導的印象中,常常更喜歡那些邏輯表達能力很強,卻沒有太多新想法的下屬,而不是那些擅長思考的員工。


管理者們過于熱衷于團隊協(xié)同,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出于內(nèi)心的不安全感——對完全依靠部分核心員工不放心,對員工單獨工作時“到底在干什么”“干到什么程度了”不放心,對自己關心的方向有沒有人去執(zhí)行不放心。


所以,大部分管理者除了暗中觀察之外,還喜歡把下屬叫到一起,喜歡讓下屬之間交流工作,以確保局面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上。 


其實,對于經(jīng)理而言,從團隊合作這種“高大上的管理幻覺”中走出來,回歸工作常識,才是坐穩(wěn)自己位置的第一步。


管理者應該明白,如果你的管理能力沒有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,團隊合作的結果就有很大的偶然性,雖有可能碰出個大想法,但更多的可能,大部分人都在濫竽充數(shù)。還不如以一兩個能深度思考的“獨行俠”式員工為核心建立工作流,反而能確保出業(yè)績。


要保護核心員工“深度工作”的權利,有一家公司的規(guī)定值得推廣:當員工上班戴那種很大降噪耳機工作時,就說明他此時不能被打擾,凡是找他聊工作的,請稍等;如果員工只是戴普通的耳塞,就明說自己只是想聽聽音樂,歡迎隨時溝通。


另一個方法是把團隊從部門的規(guī)模再細分到兩三個人的小組,組織變小,權力下放,同時兼顧小范圍溝通和個人獨立工作,就像亞馬遜的貝佐斯說的:“午餐點了超過兩個披薩,說明團隊規(guī)模太大了?!?nbsp;


話說回來,對員工個人而言,不能把希望寄托在你的上司身上,在一個跟你的工作方法“八字相合”的公司工作,很重要。

 

-4-

為一家跟你“八字相合”的公司工作


人有“內(nèi)向外向”的區(qū)別,公司也有“內(nèi)向型公司和外向型公司”,這在“開會文化”和“溝通文化”中體現(xiàn)得特別明顯。


就像外向型人都是“不溝通會死”的那種人一樣,在“外向型”的公司,不開會不溝通就完全找不到工作的感覺。


在“外向型公司”,一個新項目下來,大家首先注意到的是開會時間。看項目材料?不存在的,反正開會有人講!初步想法?不需要的,反正開會會討論!


而在“內(nèi)向型公司”,一個新項目下來,要求是每個人都要仔細研究分析材料,有相當成熟的想法,開會只是簡單溝通一下,定一個方向大家繼續(xù)執(zhí)行。


在“外向型公司”,別人遇到問題找你溝通是天經(jīng)地義,你不配合就是沒有團隊精神;在“內(nèi)向型公司”每一個人都立足于自己先解決問題,實在解決不了,求助其他人也好像是欠了多大的人情。


“外向型公司”,大部分員工花在討論、交流和說服別人上的時間,遠遠超過花在分析、思考等書面工作上的時間;“外向型公司”的員工則剛好相反。


如果你習慣“深度思考”的工作方式,那么最好呆在“內(nèi)向型公司”,或者部門的亞文化比較接近“內(nèi)向型公司”,否則,我保證你會痛不欲生。


區(qū)別這兩類公司的方法很簡單,上一天班就看得出來了,只要關注會議的平均時長、員工走動交流頻率、還有辦公室的噪音分貝這三個指標就行了。


除了找到更適合的公司,自己有沒有更好的方法保證有一定的“深度工作時間”呢?



-5-

“深度工作”時間,決定成就大小


大概是年齡大了的原因,最近我的朋友中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晚上十點上床休息,早上四點起床工作的生活方式,這是提前進入老年期了嗎?


事實上,這是NBA巨星科比的訓練方法。前面說過,有一些人為了避免被打擾而不得不深夜工作,只有他們才能體會到這種既健康又能提高工作效率的方法的妙處。


首先,它用6個小時較少的睡眠時間,換取晚上10點到12點這一段高質(zhì)量的睡眠時間——睡一小時間頂兩個小時,提高了時間利用效率。


更重要的是,四點時,整個世界都在沉睡,沒有人來打擾你,而經(jīng)過一夜休息,你的頭腦又比深夜加班清醒,兩三個小時的時長又非常適合進行一次完整地深度思考工作。


知識經(jīng)濟時代,很多工作越來越具有創(chuàng)新和挑戰(zhàn)性,只有“深度工作”,進入“心流”狀態(tài),才能解決這些高度復雜的問題。


當大家都在犧牲健康拼加班的時候,如果你能每天有一塊完整的“深度工作時間”,長期而言,你一定是最后的贏家。


P.S.

別忘了發(fā)朋友圈,讓領導知道你還在加班。文案就用科比的那句——你見過凌晨四點的XX(城市)嗎?


作者簡介:人神共奮,擁有職場學習類微信公眾號:人神共奮(ID:tongyipaocha)。每周兩篇原創(chuàng),顛覆你對職場、管理、財富的看法。

THE END.

本文由135編輯器提供排版技術支持

文章申明:本文章轉載自互聯(lián)網(wǎng)公開渠道,如有侵權請聯(lián)系我們刪除
文章評價
登錄后可以評論
立即登錄
分享到